新聞

2022年1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- 2022年1月
軟硬件設備更新配合 營造生活化英語語境
位於元朗區的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一直重視英文教學,全力在軟件及硬件設備上更新配合,透過多元化的活動,為學生打造豐富、具意義的英語語境。盧震河校長表示學校提倡「從做中學習」(Learning by Doing)的英文學習方針,盼望藉著互動與實踐,大大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及動機,讓英語變得有趣,營造「樂學樂玩」的校園學習氣氛。學生樂在其中,就能逐漸建立日常英文閲讀及會話的習慣。
高小英語校本「以讀帶寫」課程
學校與教育局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合作,發展及優化高小英語校本課程。透過篇章語文教學及閲讀寫作結合活動,培養學生的英文閲讀、寫作及高階思維能力。教師憑着專業的知識,結合各級學習重點,製作校本英文學習冊。同時學校推行電子學習,增強課堂趣味性,學生樂於參與課堂分組活動,提升學生學習動機。例如以Minecraft學習環保主題,以Leo Talkbo A.I.人工智能機械人進行有趣互動活動。學生不但學得開心,並且提供即時的回饋與分享,達到活學活用,提升教與學的效能。
校本特色自主學習電子課程
學校利用BYOD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,並運用不同教學Apps,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,例如以Quizlet學習生字、以Padlet上載錄影片段、介紹及分享自己的個人嗜好、以Edpuzzle閲讀每課指定文章並完成練習、以Kahoot!、Wordwall、Quizizz學習英文文法及進行鞏固練習,及以Popplet、Google slide、Google Form、Seesaw進行分組寫作活動等,透過多元化學習方式,提升學習成效。
推廣英語話劇教育 多元教材愉快學習
除了正規課程,學校亦以非正規課程配合,營造全英語境,讓學生愉快學習英文,而英語話劇教育,即為當中重要一環。盧校長表示:「當學生換上角色的服裝表演時,便隨即進入話劇的英語語境,就如身處外國環境,他們在角色演繹中更大膽地説英語,大大促進説話能力,學習效率事半功倍。」因此,學校積極推動學生作公開演出及比賽,更曾奪得香港學校戲劇節(英語話劇)評判推介大獎,教學成果有目共睹。未來學校有意投放更多資源於全校班級推廣英語話劇,為每一班提供英語話劇演出的機會,將英語生活化,以提升學生演説英文的能力及信心。
除此以外,學校亦會配合節日,例如在感恩節、聖誕節、復活節等舉行全校性活動,以一連串的互動形式進行英語活動,讓英文學習跳出課室,走進生活。學校曾在萬聖節舉辦過特別活動,當天全校學生換上特別的服飾,搖身變成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,參與各種遊戲、手工的工作坊,寓學習於娛樂。
打造富趣味硬件設備 營造豐富英語語境
學校一向重視學生的閲讀生活,盧校長認為閲讀能有效增廣見聞,亦不受時空環境限制,是自主學習重要訓練,看到即使停課期間,學生亦能自行閲讀學習,成效顯著,故一直致力培養學生閲讀的習慣。為了鼓勵學生閲讀,學校將巴士公司贈送的一輛巴士進行改裝,打造成有趣的「閲讀巴士」,吸引學生入內閲讀。車廂的駕駛室模擬真實巴士的駕駛實況,電腦中內置了虛擬的天水圍街道情況,加上真實車輛機件及電子儀器,模擬真實駕駛情況,對小學學生無疑是新鮮刺激的遊戲體驗。學生只要閲讀足夠的圖書並作閲讀報告,就能收集禮券以換取一次駕駛巴士的機會,計劃深受學生歡迎,反應踴躍;另外車廂內又設有「夾公仔機」,以不同的獎勵提高學生的閲讀動機。獎勵計劃鼓勵學生在閲讀計劃中漸漸建立閲讀的習慣,並懂得享受閲讀的樂趣。學校亦正在努力籌劃如何使用不同方法,在不同環境為學生提供有趣的閲讀體驗。
學生方面,學校着眼於小一新生的學習環境適應,並從小培育他們的英文語感,同時強化學科基礎,學校的小一班級實施雙班主任制,一位為本地老師,另一位則為外籍英語老師。在中英語境並施的課堂環境下,學生從小已習慣雙語學習模式,面對外籍班主任亦會培養出自然用英語對答的習慣。當英語溝通已成習慣,學生自然不會抗拒與外籍英語老師交談,日常説英語時也不會感到膽怯。加上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已認識外籍英語老師,更容易建立親切感,彼此關係友好,也令學生更樂於學習英語。盧校長表示:「學校由一年級已開始培育學生對英文的興趣及親切感,四年級已見成效,他們的英語聽説能力比一般學生優勝,且樂於閲讀英文書籍。」
倡導園區綠色種植 積累學生「流汗」經歷
除了重視英文教學,學校亦相當強調培養學生的「流汗」經歷,用心打造綠色校園,倡導綠色教育,並且贏得不少種植方面的獎項。盧校長有感這一代的學生缺乏「勞動流汗」的經驗,平日於家中亦少做家務,他盼望學生能積累更多辛勤工作的生活體驗,學習努力付出,亦培養珍惜感恩之心。除了「一人一花」計劃,學校亦鼓勵同學親力親為在園區種植。全校各班都設有個別的種植區,學生需要負責播種,每天替植物澆水,還要不時除草、施肥,從栽種的過程中學習辛勞付出,用心照料,才能見證植物茁壯成長,久而久之把這種辛勤工作的習慣和態度建立到生活之中。
學校又將種植部分的教育納入課程之中,使學習有所銜接和承托。例如配合三年級的常識科學習植物的生長元素,STEM亦有水耕種植的課題,另外專業的老師團隊又會教授不同植物的生長過程及新的種植技術,擴闊學生自然科學的知識層面。另外,園區植物旁邊放置了該植物的英文學名,種植之餘亦能擴展學生的英文詞彙庫。在同一課題上,不同學科發揮獨特角色,各自鞏固學生的學科知識深度,體驗歷程中亦牽涉到科學教育及生命教育,體現出教育的廣度,真正實踐跨科協作教育。